人才培养是立校之基,发展之源。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始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交通事业一线的有成长力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为目标,在全校范围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目标定位-三维培养-课程质量-质量监控-办学支撑-就业保障”渐进式递进、螺旋式上升的“六维一体”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落地落细的改革,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市场的对接。学校在全国、交通运输部和全省性会议上介绍人才培养改革经验10次,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交通报、大众日报、新华网、人民网等媒体对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宣传报道600余次。
一、准确把握专业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学校深入730多家交通行业、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交通行业发展趋势、岗位职责、毕业生反馈等开展广泛调研,明确“立足山东,服务交通”服务面向定位,依据专业在产业链中的定位、对应的岗位群及相应岗位的素能要求,确定了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出毕业要求,并分解成可考核的知识、能力、素质(简称可考核指标点)。
二、科学设计课程体系,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岗位需求,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规划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可考核指标点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加强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课程模块与课程模块、课程内容与能力培养的衔接。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训练基础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实现学生自我成长。按照学生成长的时空分布,构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学生自我成长”的三维空间立体式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强化以应用性为特色的专业建设,打造交通类优势专业群
紧密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面向新技术、新产业布局“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金融工程”等8个新工科、新文科专业,撤并、停招非交通相关专业5个,基本构建起“路海空轨”综合交通专业体系。各专业聚焦一流本科建设关键指标,实施专业“+交通”升级改造,专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来学校获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群),1个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交通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四、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开发集网络教学平台、资源中心、慕课平台于一体的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实施MOOC和课程信息化建设,立项建设200门MOOC课程。2018年在前期课程信息化的基础上,启动了混合式教学改革,打造以学生为中心新型课堂。根据教学内容综合运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升级校内网络
教学平台,引入中国大学MOOC网、智慧树、超星等优质在线学习平台;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8门。其中国家级课程总数列省属高校第9名,混合式一流课程数量位居省属高校首位,实现了我校国家级金课的突破。
五、秉承立德树人,构建全过程思政育人体系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环境、全天候”育人格局。深入挖掘各育人环节思政要素,全面推进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水平,3大举措带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全面开花。一是在党委领导下组织召开了课程思政专项推进会,印发《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形成体系性建设意见,做好顶层设计。二是课程质量标准加入课程思政要求,课程覆盖率100%,全部课程均加入思政元素,实现全部课程“同向同行”。三是举办“课程思政大讲堂”,教务处公众号“人才培养在行动”开辟专栏“课程思政我来讲”推广课程思政优秀案例近百篇,举办课程思政说课大赛。
六、加强教研教改,打造应用型本科理论高地
立足应用型本科建设,加强理论实践研究,探索规律、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破解难题、推进改革、创新发展。近年来,学校获省级教改项目立项34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优秀成果培育项目2项,重点项目6项、面上项目24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366项,其中重大项目48项,一般项目318项。2018年以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凝练的教学成果获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同时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
七、强化实践教学,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其中关键一环,聚焦质量与实效,以“信息化”为支点引爆一轮实践教学革新,开展了体系优化、内容重构、模式创新、管理转型,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四层次八模块”大实践育人体系,探索形成服务型实践教学管理模式。近年来,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全国大学生“三创赛”等多项重要比赛中,获国际以上奖励4项、国家级以上奖励1089项、省级奖励1774项。学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升,年均939人入职世界500强企业。学校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典型经验高校的调查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位居全国前列。
八、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教学监控与评价体系
学校出台《关于建立四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实施意见》,理顺了多元主体参与的教学监控运行机制。学校、院(部)、系(教研室)和教师职责明确、分工合作,共同参与教学管理与服务,共同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对教学质量的自我认知、自我诊断。实施校内本科专业评估,制订《本科专业校内评估工作实施意见》《本科专业校内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形成“招生-培养-就业”的三方联动机制,实现人才培养的“入口—过程—出口”的全方位监控。实施课程评估,制定《课程评估工作方案》,围绕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效果、教学各环节以及相关教学质量等指标构建课程考评机制,深化课程建设内涵,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来源: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