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山东省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相关文件精神,提升学校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能力和水平,山东交通学院发挥交通人才培养与科研优势,不断创新发展方式,加速内涵提升,积极推进科教融合,深化产教融合,努力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实施订单式交通人才培养
学院出台《专业优化调整工作方案》,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强化办学优势特色,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加强“新工科”专业建设研究,立项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对接“十强产业、人工智能+”试点专业,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探索与实践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推动工科专业之间、工科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增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轨道交通电气与控制等专业,加强对人工智能类专业的投入,培养新兴优势学科。2018年,轮机工程专业群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立项。学院着力培养交通事业有成长力、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与中交一公局、中交三航局、黄河路桥等大型企业联合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订单班培养的115名毕业生,大多成长为京沪高铁、济青高速改扩建、鲁南高铁等国家和省重点工程项目的生力军,为我省和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加强校地协同创新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学院加强协同创新,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助推产业发展,积极协同“政产学研金服用”单位共同参与,主动服务区域社会经济与行业发展。学院与威海市南海新区共建科研平台—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引进航运业专家担任院长,将在威海市南海新区形成15-20人的常态化研究团队。研究院建设工作已经被列为省海洋局、威海市南海新区及我校的重点推进项目。学院与临沂市共建科研平台—临沂研究院,并签署了《山东交通学院—临沂市人民政府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依托临沂研究院,双方创新性开展工作,着力推进合作进程,在研究平台共建、科技成果转化、新型技术研发、服务区域经济、构建专家智库、人才引进培养等六大领域不断增加合作层次、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在构建新形势下的校地合作新范式上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实现了深度合作、互利共赢。学院以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和临沂研究院两个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抓手,主动探索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工作,在职称评聘、人员聘任、资金使用、成果转化、资金引入、知识产权作价参股等多方面给予研究院更大自主权,充分释放创新活力,为山东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做出有意义的探索。
研发交通行业拳头产品 推动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去年10月,“智•交通”众创空间群——轨道交通专业众创空间首批6个项目孵化完成。轨道交通专业众创空间研发项目组致力于围绕轨道、货场在施工、养护、运营和改扩建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开展具有针对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研究,产品和服务进一步贴近客户需求,并提供了一系列安全、经济、可靠的解决方案。众创空间自成立以来,已经申请获批专利7项,进入实审发明专利1项。部分研究项目已形成产品并在济南铁路局试用。该设备现为国内牵引吨位最大,并具备自动除雪消冰、自动矫正行驶轨迹和全方位视频监控等先进技术的公铁两用车,提高了我校在轨道交通技术研发领域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学院无影山校区逐步形成一条由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组成的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一园两院三站四中心多空间”格局已经形成,正逐步建立起“内部发现、外部引入、协同培育、接力孵化、全程助推”的全新创业模式,推动学院提升社会服务。
引育高端人才队伍 提供智力支撑
学院发挥学科特色优势,以学科和科研需求为导向,加强学科领军人才团队和教师学术梯队建设,在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积极推进校内“1251”人才培育工程实施。去年,学院全职引进学术带头人4人。全职引进“新能源车辆及智能控制”创新团队,充实了我校交通类专业队伍。该团队围绕新能源、电动车辆、轨道车辆的核心关键控制技术开展工作。通过3-4年的努力,使学院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学科达到省内一流水平。新增特聘教授6人,其中3人分别特聘为学院道路安全、应急与减灾技术研究中心海外主任、海洋信息技术研究院和公路科学研究院院长。学院还借助山东省推行产业教授选聘工作的东风,积极开展产业教授选聘工作,选聘产业教授20人,大力助推校企、科教联合培养人才。